又一部冲奥亚裔美国电影,还能复制奇迹吗?
过往人生
Past Lives
导演: 席琳·宋
编剧: 席琳·宋
主演: 格蕾塔·李 / 刘台午 / 约翰·马加罗 / 文胜雅 / 尹智慧
类型: 剧情 / 爱情
制片国家/地区: 美国 / 韩国
语言: 英语 / 韩语
上映日期: 2023-01-21(圣丹斯电影节) / 2023-06-02(美国)
片长: 106分钟
作者:Luxuan
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
时空的力量是巨大的,往往有着极强的煽动性,触动人心、调动感性。这在马尔克斯的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中得到印证:长达一生的痴缠,将鸟鸣般婉约的爱情,变得沉默浩瀚,再以令人生畏的“霍乱”结尾,将幽深的心湖化作洪流。当然,电影《过往人生》并无如此大的野心,它轻巧飘逸,怅然若失,但依然没有避开“时空”这一工具,甚至,后者是不可或缺的。因为,这部影片探讨的是人如何确认“我是谁”:在爱情中、努力中、挫败里、在语言、文化的碰撞吸收和遗失里定义自我,记录爱的形态又是怎样在动荡中流动、塑形。
《过往人生》剧照
《过往人生》是导演席琳·宋取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后产出的作品。作品的亮点在于,男女主人公之间感情的复杂性完成度较好——我们无法单用爱情、友情甚至是(无血缘关系的)亲情去形容它,这是一段糅合了这三者的浓重情感,而导演以身份认同这一元素又为这份感情增加了分量:在娜英心中,海盛不仅是青梅竹马的玩伴,他还混杂着故土的泥土,沾染着旧时光的气息,他是他们放学走过无数遍的坡道,也是临别时一起玩耍的公园。海盛是娜英心里最美的剪贴画,他的形象是被再加工过的,甚至是静态永恒的,如同岁月无法撼动的雕塑。而娜英之于海盛,不仅是回忆,也是梦想。当他用轻描淡写地语气描述韩国的生活重压,认为美国是更大的世界时,他实际上在陈述娜英是他的梦想,是他的勇气。梦中人的形象,在本片中得到了完整立体的描画。这也是本片较为免俗的一面。
但在观影的大部分时间里,人物的情感动向大都是通过台词或是台词完结后人物的反应去表达,我们从一个情节向下一个情节过渡和对比中,去获取信息。所有的刻画方式,都是异常写实的,同时又浸淫在一种非常抒情的基调中——而这恰好是一部缺乏想象力、探讨广度狭窄的作品常有的经典组合。事实上,好的作品,需要创作者有能力抓取精准意象去映射人物的处境和心理,需要一种隐喻的力量,这是提炼作品提升浓度的重要手段,意即“扭曲”现实表皮,进而达到内核的功力。很显然,至少在本片,除却公园的那个情人雕像,我们没有看到更多的意象,这也是本片为何给人一种寡淡的观感。
《过往人生》剧照
从人物刻画来看,一部聚焦“自我确认”的作品,真正刻画的人物却仅有三人:娜英、海盛与娜英的丈夫亚瑟,个体成长的家庭著墨不多:仅在1个镜头组里简单交代了一下娜英的知识分子父母,1个镜头里体现了娜英母亲移民的初衷。他们作为一代移民的困惑他们的希冀,对娜英的“自我”难道不会深重的影响?就电影主题而言,他们几乎是不能避开的必拍人物。娜英所处的多伦多学校、她所在的纽约写作工坊,皆一笔带过,艺术驻地也仅仅是因为那是她与丈夫相遇的“定情之地”。电影中人物的基底是非常脆弱的,他们浮在真空世界里感春伤秋。个体是周围的人与物的反射,经由个体再过滤后形成的凝结物。导演既没有拍摄那些客观存在的使得“我”之所以为“我”的原材料,也没有在省略这些原材料时,以足够的力道和技巧去暗示前者存在的痕迹。其结果是,她拍摄出来的是“我”的情绪。情绪极易沦为消遣之物,但不能带来认知。情愫、时空、身份、语言等等元素并非互相累加,而是平面排列。
《过往人生》剧照
如果日常是音轨,那么截取部分音轨,将它们跳接,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?时间带来悬念:每一天庸常的重复,却能带来本人难以察觉的巨大变化,这种变化,只有在久别重逢中才能现形。《过往人生》中每一次时间的大力推进和跳跃,都是对观者好奇心的一次刺激。男女主人公在失联的这12年间,各自变成了什么模样?但即使有这样一块好用的跳板,在影片的前半段,导演几近匀速的流水账,这种对节奏感的拿捏不当,将这一场场分分合合刻画得索然无味。至少在在海盛来到纽约之前,一切的一切,都缺乏韵律感。
当海盛来到纽约后,前半段若隐若现的身份认同问题浮出水面。身份在多样语言、国籍、文化的加持下,复杂模糊。娜英的丈夫亚瑟与男女主角三人矩阵,通过双语环境成长起来的女主,得以正常运转。娜英仿佛一个桥梁,连接的不仅是另外两个人,更是她本人侨民身份内在割裂的缝合。在这三人调度场景中,显而易见,有一种很自然的尴尬。但这两个男人之间蹩脚的对话,本应影射的是娜英与海盛间本该有的尴尬。但后一种尴尬在影片中是全然缺席的。如果说青梅竹马的两个人,在各自的国家、各自的生活、各自的文化中浸淫24年,失联12年,突然相见,敞开心扉,却没有一丝陌生、生涩之感,只有一些手心出汗,和慢慢的性张力,这样的处理就太粗糙了,缺乏真实微妙的细节。更像是经常聊天的网友见面,而非久别重逢。
《过往人生》剧照
丈夫亚瑟,是影片的一大亮点。没有他,就没有本片的麦高芬:开片处,旁人猜测这一女两男的关系到底是什么?这个白人男子是谁?悬念的生命力维持在影片的中段,才消失。同时,亚瑟这一角色,让整个影片变得有趣了一些,他对娜英略带醋意地戏谑道:
“青梅竹马在20年后重逢,意识到他们命中注定要在一起。在这个故事中,我会是那个阻碍你们宿命的邪恶白人丈夫。”
他问娜英:
“要是你在那个驻地遇到了另外一个人呢?要是另一个来自纽约的作家,同样读过你读过的书,看过你看的电影,能给你的剧本出好点子,听你抱怨你的排练,你会怎么做呢?”
《过往人生》剧照
这个角色为什么有趣?因为亚瑟的这些调侃,不仅为娜英的人生注入了一些想象力,更是拓宽了一点影片的叙事广度,加大了文本的弹性。亚瑟发挥了一个作家基本具备的联想能力,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也有着一个作家应有的宽容度。但导演在酒吧场景处,过度滥用了亚瑟的宽容,让娜英与海盛完全抛开亚瑟,互诉衷肠,且时长失控,依靠调度将亚瑟排除出去,可观众没忘掉在一旁的亚瑟,没忘掉前一秒刚刚开始有趣的三人调度。
这种异常的生硬和直白也出现在两人分别的台词里,以及镜头的蒙太奇中。一声“嘿”,将童年呼唤而来,镜头跳接到童年的那一次对望,似乎将所有的情感都耗尽,都昭告天下,将时空断崖两边的自我并置,指给观众看:看看,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横跨时空的爱,这就是我对过去自我的缅怀。这一蒙太奇的处理,将留白压缩为零,将含蓄抹杀,是一种非常直白的美式的情感表达方式。相比之下,在“嘿”之前,那稍显不安的沉默与对视,空气中流窜的情感,丛生的念头,更好。
《过往人生》剧照
导演林克莱特开创了男女在城市中漫游,漫无边际地聊天,的叙事模式。如同《爱在日落黄昏时》,杰西来到了席琳的巴黎;《过往人生》中,当海盛来到娜英的纽约,这一叙事模式便开始运转。不断变换的城市街景,如同新陈代谢,让两人的交谈,永保新鲜。覆盖全片的漫长时光,戛然而止,变为有限的两天,永恒和一日,大抵如此。
--FIN--
深 焦 往 期 内 容
《奥本海默》大吐槽,五星佳作还是诺兰生涯滑铁卢?
这个暑期档最好的华语片,请导演亲自聊一聊
影史最重要一批短片出蓝光,众多大导恐怖片获修复
大表姐影后级演绎,与小鲜肉的大尺度姐弟恋
香港最后一位天后,洗尽铅华的落花终于绽放
邱礼涛,将审查玩于股掌的无政府主义者
希区柯克为何依然无人超越?